寶寶粥在副食品過程中仍是重要主角,尤其10~12個月是副食品從「輔助奶量」轉變為「正式一餐」的階段。這時寶寶的進食量、營養需求與自主進食能力都有顯著成長,也是準備與家人一起吃飯的關鍵起步期。


一、10~12個月寶寶的飲食里程碑

這個時期的寶寶已具備更完整的口腔咀嚼能力,也開始出現明顯的飲食偏好與表達欲望。

▶ 身體與行為上的進步包括:

  • 有意識地選擇與拒絕食物
  • 可咀嚼細碎塊狀或稍有硬度的食物
  • 用手抓取、嘗試使用湯匙進食
  • 一天三餐規律副食品,奶量逐漸減少

二、副食品餐次與分量建議

  • 每日三餐副食品,可加一至兩次點心(如水果、無糖米餅)
  • 每餐份量約8~12湯匙,鼓勵讓寶寶主動進食
  • 奶量仍保留早晚哺餵為主,逐步建立副食品為主要營養來源的飲食模式

三、寶寶粥的升級:從稠粥邁向半固體

10~12個月的寶寶粥應該轉變為顆粒感更明顯、甚至接近軟飯的質地,幫助寶寶練習咀嚼與吞嚥。

▶ 寶寶粥調整建議:

  • 米與水比例從1:10稀粥逐步改為1:6甚至1:4
  • 保留部分米粒與食材原狀,不再完全打泥
  • 混合肉類、小碎蔬菜、豆腐、蛋黃、豆類等具體形狀食材
  • 若寶寶適應良好,可開始嘗試軟飯+菜肉末的簡單家庭餐型態

四、多元營養的副食品組合

寶寶開始接近1歲,鐵、鈣、鋅等營養素需求上升,食材組合也應更加豐富與平衡。

▶ 一餐建議組合如下:

  • 主食: 寶寶粥、軟飯、馬鈴薯、地瓜
  • 蛋白質: 雞肉末、豬絞肉、魚肉、豆腐、蛋黃
  • 蔬菜類: 青花菜、菠菜、紅蘿蔔、番茄
  • 副食搭配: 水果條、蒸蛋、無糖米餅或小豆腐塊

每餐盡量包含三大營養類型(澱粉+蛋白+蔬菜),並可讓寶寶從碗中主動拿取,練習餐具與手部協調。
 


五、從寶寶餐過渡到家庭餐的訓練技巧

這個階段非常適合開始引導寶寶與家人一同吃飯,不僅有助於模仿學習,也建立穩定的飲食節奏。

▶ 過渡技巧:

  • 家中製作餐點可以取一小部分無調味的轉為寶寶餐,再做調味
  • 蛋白質: 雞肉末、豬絞肉、魚肉、豆腐、蛋黃
  • 家人用餐時同時讓寶寶就座,營造「全家一起吃飯」的氣氛
  • 若寶寶有偏食傾向,不強迫,但提供選擇讓他有參與感

六、自主進食(BLW)整合技巧與注意事項

10個月後的寶寶,大多已具備更穩定的咬合與吞嚥能力,適合練習吃條狀、片狀甚至較厚實的食物。

▶ BLW建議食材:

  • 蔬菜條(蒸軟的南瓜、紅蘿蔔、芋頭)
  • 魚肉條(煮熟拆細無刺)
  • 水果丁(香蕉、熟芒果、奇異果)
  • 小蛋餅條、蒸蛋塊、飯糰球

▶ 提醒事項:

  • 依然需由大人全程陪同
  • 避免整顆堅果、葡萄、硬塊
  • 吃飯時坐好、不邊走邊吃、不在車上吃

七、常見飲食挑戰與解決方式

 寶寶只吃軟泥、不敢咬?
 ✅ 從寶寶粥中混入小碎料,逐步拉高質地顆粒感。
 寶寶玩食物不進食?
 ✅ 給予時間與尊重,讓他建立「吃飯是愉快的活動」概念。
 不喜歡新食材?
 ✅ 多次暴露法則,可能需嘗試10次以上才接受;不強迫但穩定提供。


八、外出飲食與市售寶寶粥建議

外出或旅行時,若不方便自煮,可選擇常溫寶寶粥或無調味副食品罐頭作為應急方案。

▶ 選購市售寶寶粥建議:

  • 成分清楚、無鹽無糖無人工添加
  • 內容與寶寶月齡相符(10~12M)
  • 包裝方便、安全密封、加熱便利

九、從副食品邁向共食生活的轉捩點

10~12個月是副食品的「整合與轉型期」,寶寶粥仍然是主食核心,但應逐漸往「家庭共食、主動咀嚼」的方向前進。
這個階段的重點不只在吃什麼,而是怎麼吃、跟誰吃、吃得開不開心。建立規律餐桌儀式感,將為寶寶接下來的幼兒飲食生活打下穩定基礎。
 


更多相關知識:

出國帶寶寶怎麼準備副食品?選對常溫寶寶粥,旅行育兒更輕鬆!https://www.nakedkitchen.net/blog/posts/take-baby-travel

寶寶幾個月可以吃有調味的副食品?:https://www.nakedkitchen.net/blog/posts/baby-eat-seasoned-food

為什麼寶寶一歲前吃過越多種食材越好?https://www.nakedkitchen.net/blog/posts/variety-foods-before-1years-old